無咩做,等我介紹一下愛德華‧蒙克啦。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 月23日),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他的一生被疾病纏繞,兄弟姊妹亦因病相繼去世。所以仔的作品都好像有一層灰蓋著一樣。
「我們將不再畫那些在室內讀報的男人和織毛線的女人。我們應該畫那些活着的人,他們呼吸、有感覺、遭受痛苦、並且相愛。」 他說。
<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認為是存在主義中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作品。
像蒙克的許多其它作品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
蒙克在世紀之交時期創作了交響樂式的「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吶喊》屬於這個系列。這個系列涉及了生命、愛情、恐懼、死亡和憂鬱等主題。
蒙克通過這些主題來表現他切身經歷的對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比如《病中的孩子》(1886年,蒙克去世的姐姐蘇菲的肖像畫)、《病室里的死亡》(1893年)、《絕望》(1893-94年)、《吸血鬼》(1893-94年)、《焦躁》(1894年)、《灰燼》(1894年)、《生命之舞》(1900年),每一幅畫都無與倫比地強烈地傳達着畫家的感覺和情緒,被描繪的具體對象的細節被簡化,而情緒則被誇張,對象本身成為一種所要表現的情緒的載體,雖然它們依然還是具象的。這些畫具有永恆的震懾心靈的力量。
在這一切的背後,我們還可以看見那個「世紀末」的景象,那種迷途的慾望深淵和無法逃脫的死亡陰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無奈交織在一起。蒙克作品的驚人表現力量來自於對藝術家內心世界的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蒙克的畫是用整個心靈來創作的。
他的作品開始顯示出法國畫家的影響;一開始是印象派接着是後期印象派然後是新藝術造型。蒙克的繪畫儘管風格上是後期印象派,但在主題上卻是象徵派的,蒙克的繪畫內容在於刻畫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現實。
在納粹統治期間,蒙克的作品被貼上了「頹廢藝術」的標籤,從德國的各個美術館撤了下來。這對(反納粹主義的)蒙克來說是很傷心的,因為他把德國看作為他的第二祖國。
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收藏於美術館(位於Tøyen)~網址:
http://www.munch.museum.no/